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二十四史全译》编委会主编
许嘉璐先生讲话
尊敬的何兹全老师、郭师母:
尊敬的任继愈馆长: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我今天站在这里心情很复杂,这部书耗时13年,在这期间我们的四位顾问有三位没有看到书的出版就去世了。这就是前中顾委委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的主任周林先生,北大教授邓广铭老师、阴法鲁老师。但是让我们高兴的是顾问何兹全老师以94岁高龄到会了。还有我们的宋史的主编倪其心先生,北京大学古籍研究所的主任,也在他不该去世的年龄走了。所以我首先对已经离我们而去的为这部书付出大量心血的顾问和同仁表示思念和感谢。另外一种心情是高兴,这就不用说了。刚才几位领导已经热情称赞了这部书的出版,在高兴的时候我想起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不是我扶案进行翻译工作而不眠,是因为第一个合作伙伴 ━ 一家公司,在支持了项目的启动之后,却在经济大潮中破产了。几百万字的稿子等在办公室,我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我和各个分卷译者已经签完合同,在交稿之后一月之内,我要拨付一定比例的稿酬,而我分文皆无。一想到老一辈的重托期望,想到那么多中青年学者放下自己的工作来翻译这本书,一想到稿件反反复复,大家认真的情景,我马上一身汗。现在终于看到它出版了,而且书印得这样漂亮,珍藏本印得这样的好,出乎我的意料。我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我这方面的心情。第三种心情——后怕。因为项目一开始的时候,我就和安平秋同志说好,不要国家一分钱。我用另一种办法把它出版。当时还没有机制这个词。为什么我下这个决心?当时我是全国人大常委,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我知道国家的难处。这样一个项目在十几年前还不能提到国家紧急的日程之中,申请也不可能给你多少钱,而那点钱也不足以用作项目的运转。而这个项目太重要了,这是我们做为知识分子比社会上的一般人早看出十几年。今天我还和我的同事开玩笑说,三更天打鸣的鸡不是好鸡,九点钟再打鸣的鸡也不是好鸡,就是五更天天将亮还没亮,需要它打鸣时打鸣才是好鸡。我们做了一次三更天打鸣的鸡。那么现在国家对于文化建设的投入,已不是十几年可比的,看到这种蒸蒸日上的文化建设的景象,正好这个时候此书的出版,恰逢其时。打鸣虽然早了点,但这个鸡成了好母鸡,当主人需要的时候,我们就下了这个蛋。此时复杂的心情,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感谢我们的顾问们,感谢所有参与其中的作者们,感谢北京古今出版策划有限公司所有的员工们,感谢投资者们,感谢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感谢国家图书馆。
在着手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有几个思想问题,想法,不是一下就统一的。 第一个问题是有没有必要翻译,这个问题在我们内部是统一的。为此,我还在一本杂志上写了一篇文章,叫《论今译》。就像刚才任老先生和和平部长所说的,从太史公就开始搞翻译,怎么我们就不能搞翻译?就不应该翻译?要想古代汉语世世代代流传,五十年后、一百年后,人人都能懂,这是梦想,是不可能的!如果那样社会就无法前进。如果要保存,今天的人就要翻译;第二,能不能翻译,有一个衡量标准的问题。屈原的楚辞,能不能翻译,郭沫若先生、文怀沙先生都翻译了,结果都遭到了批评,——远不如屈原的原著!这当然不能一样,难道莎士比亚的戏剧翻译成汉语能和原著一样吗?傅雷先生翻译的巴尔扎克的作品就比法文本更传神吗?每经过一次翻译,就要流失一部分作品,但也补进一部分译作,这就是译者自己的感觉。有一次我听贝多芬的月光曲,我想,今天的钢琴家弹奏的月光曲,可能也就不是当年那晚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味道,这就是文化流传过程中必然的现象。不能用原来的味道、品格、水平来要求译作,要是这样的话,普天下的任何翻译都应该消灭;第三是怎么翻译。我们本着直译的原则,尽量直译准确,而不是意译。现在和未来的年轻人,以及外国人掌握了现代汉语,想要读懂、研究中国历史,一定要读二十四史原著。读不懂怎么办?借助译文就大体能读得懂,它是一个拐杖。如果是意译,意译在文字流畅和修辞润色上有更高的要求,直译只在意思对就行,操作更能捷便。工程开始后,出现了第四个问题。怎么运作?我在安平秋以及朋友们的支持下,暗暗下定决心,决定不向国家要钱。但今天我们坦白的说,还是用了一点钱。就在我们运转最艰难的时候,老百姓叫揭不开锅,文一点的说法叫走投无路时,这时安平秋先生已做了高校古委会的主任,他利用手中的权力给我立了项,给了我15万元,如此而已。我是想,一、给国家减轻负担,二、是闯闯路子,利用民间的有志于此的企业家,他们的积极性,二者结合,能够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做点事。就在我睡不着的时候,我遇到了杨冠三董事长与他的兄弟们,他们几乎舍弃家业,把他们自己的很多生意停下来或者交给别人去做,腾出手集中资金,做这件事。刚才杨冠三先生说了公司的运作情况,有一句话还没有说,这个公司就是为这个项目成立的。他们以对中华文化的挚爱,以对国家的责任感,以他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清楚认识到中华民族只有物质上富足是不足以强大的。与此同时中华民族文化必须弘扬和前进。有了新时代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才是真正的强大。他们在做为商海里拼搏的成员之一,他们愿意以自己小小的财力支持这项事业。我这几年就是在这几个问题当中考验着、敲打着、压迫着,以至于后来有关这部书的催稿子、审稿子、以及编辑送稿子,到和编辑人员的往返交流,我不再惊动安平秋先生,因为劳苦太多了,就由我一个人担起来吧。所以在感谢刚才各位领导和前辈讲话时,我所讲的不是喜气洋洋的致词,而是回顾了我这些年的酸甜苦辣。因此,我除了对书的出版就象杨冠三先生所说的好象是把自己的婴儿捧在怀里那样高兴,我还有另一个高兴——就是用民间的力量,不用政府操作,利用民间的人力财力,我们也是可以给国家做点事情,闯出一条路子来。正是受这件事的启发,我在前年开始承接国家863项目,也是用这种模式,我的研究课题是《面向计算机的现代汉语应用基础研究》 ,测算下来,要耗资6000万。我仍然走的是这条路。但是不可能不花国家一分钱,我起码要启动。钓鱼也要有钓杆,这样科技部支持我1000万,我要在企业筹资5000万。第二,我可以不靠国家,不靠计划经济,但是在新的时期,如果不把全社会的力量调动起来,我们的科学研究,我们的文化建设,那只能是蹒跚前进。如果全社会都贡献自己的力量,国家做指导,我们的事业就快得多。非常感谢北京古今出版策划有限公司!本来在中国,在北京,没有这样一个公司。刚才杨冠三先生讲了他们成立以来,花了几千万,只出了一本书,其实他没有说出真正的症结,或原由,这个公司最初就是为这个书成立的。而且他们的编辑、设计真是有创意啊!珍藏本的出版精美出乎我的意料,现在,我就要给大家介绍这本书。这个珍藏本,是仿中国古书的形式,但是如果打开是宣纸,那就俗了。打开它上来就是樟木竹简,假竹简,好处就是打开有樟木之香,防蛀。当年《史记》就是写在这样的竹简上的,这是一个假的,是一个帘子,然后里面是一本书。这么大的书,如果厚且重,老人怎么看,请你们看看,他们用纸非常轻,非常薄,非常有韧性,就是躺在那里看也没关系。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大砖头的书他不愿意看。同时这个封面有个圆圈,这里是个竹签,它还有一个功用,合上之后书就不会晃悠。这多妙啊,这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但有书还不行,还做了柜子,这柜子是明式书橱,它是花梨木的。如果有藏书家,图书馆,可以连柜子一起收藏,那是美妙绝伦。就在我们向国家图书馆捐赠的时候 ,不久我们的书也要捐赠给台湾中央图书馆典藏,因为那里也是中国的领土,那里也是传承中国的文化,在那里读这些书的也是我们的骨肉同胞,我们这里的成绩也应该让他们分享。这部书不可能有大量的发行,但是我想希望读到这部书的人,从中受益,让所有知道这部书翻译、编辑、出版过程的朋友,从中得到启示。我们发动民间的力量,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当然200多人的队伍,有的译者我都不认识,我审查稿子只能是抽查,富有经验的编辑们一字一句编审,核校,恐怕还会毛病多多,但是我要说我们尽力了。全世界惟一的一个国家的一部历史会绵绵不断的记载,就会永葆青春,这是作为知识分子所乐于见到的,在此,谢谢各位!
(根据录音整理)
整理:邓倪、赵二冬 校对:邓倪、赵二冬 录入:孙利 审核:赵二冬 2004-11-19
|